科學告訴你為什麼你無需擔心體重增加

整天單獨宅在家可能會讓我們離自己原本努力維持的飲食習慣越來越遠——偶爾吃一條巧克力應該無傷大雅吧?這會讓很多人覺得:「我減掉的體重通通都要回來啦!」有了這種心理預期,可能就會讓你感到焦慮,甚至讓一些人與人來往時失去自信、人際關係變得緊張,且有可能讓你錯過嘗試新食物的體驗。了解體重變化背後的原理,以及你的身體是如何快速增加重量,可以幫你減輕心中的焦慮感,讓你不再因體重擔心。

體重變化的原理
除了在體重穩定時改變身體組成之外,幾乎所有體脂增加的原因都可以從體重改變開始解釋。若我們一段時間後體重增加了,增加的一些體重很有可能是脂肪堆積。然而,短期的體重變化可能源自於各種其他原因,其中包含:
這就是為什麼,持續性的體重變化才是判斷體重增加時,較為準確的指標,例如:淨肌肉量、脂肪量、骨骼密度增加。這是因為這與淨肌肉量和脂肪量的改變有關,而這些變化都牽涉一條很基本的原則:能量的輸入與能量的輸出。換句話說,攝取的卡路里與消耗的卡路里。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的的目標是減重,那麼你需要攝取的卡路里應該要少於維持體重的卡路里量——這有點像存錢,你花的必須要少於你賺到的。如果你的目標是增重,那麼你需要攝取的卡路里量應該多於維持體重的卡路里量——這就和存錢的道理不同了,而且如果你的做法和存錢一樣,你身體就會「負債重重」喔!如果你的目標是維持體重並更專注於重建身體,那麼你的卡路里攝取需要和維持體重需求的量相當,並著重在巨量營養素的分配,以及飲食的時間點。簡單來說,這就是體重改變背後的原理。相較於你原本對體重改變的想像,這樣的說法較為直接了當。然而,有時候體重根本不是個問題——問題出在你的體脂。
你有可能多快累積回自己原本消耗掉的體脂呢?
如果你的身體沒有透過增加運動來燃燒卡路里,它還可以用來幫助肌肉組成,或是帶來其他有益的功效。若要認真探討你一天當中到底可能累積多少體脂,你必須了解以下幾種存在因素:
1. 你的每日總消耗能量 (TDEE)
2. 你目前的肝糖儲存量
3. 你當天的飲食組成
4. 「非運動燒燒脂肪」的變化越來越多
「非運動燒燒脂肪」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日常活動而非安排運動項目,所燃燒的所有卡路里。我們可能忽略了這個要素,像是在家中走來走去、坐立難安。
5. 你目前的身體組成
別因為一兩次疏忽就備感壓力
造成脂肪堆積的另一個原因是你過度進食/餵食身體的次數。偶爾放縱一次無傷大雅,但當你重複地過度飲食,你會慢慢發現自己開始明顯增加脂肪了。有研究顯示,即便是在飲食方式被干擾後,再回到以往飲食習慣的實驗組,一個月體重增加的總比率僅僅有 0.04 公斤。當這些實驗組開始瞭解並學習適當追蹤自己的卡路里攝取時,他們體重增加的比率更是大幅降低。
運動高蛋白飲食進行營養密度、品質較高的飲食,並持續進行
重點整理
體重或脂肪增加背後的原理其實非常單純,它就是個很直接的算式——攝取的卡路里與消耗的卡路里。在此澄清,我們並不是因為你已經沒有去健身房運動就要你停止進食,那是非常危險的。你只要確定你的卡路里算式有達到平衡,來符合你的需求與活動力。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繼續做你在做的事情——運動、高蛋白飲食、更多的蔬果,並對自己好一點。偶爾吃一條巧克力並不會害了你以及你的飲食習慣。維持活動力、注意心理健康,並繼續做你本來在做的事。你很有可能變得更瘦、體態更好,且健康無比。但如果你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也不用太要求自己!
